|
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系由脑底或脑表部位的血管破裂,血液破入蛛网膜下腔引起。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为常见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因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模型有许多共同之处,造模时可同时作为参考。 大鼠大脑动脉环线刺法 (1)复制方法 健康大鼠,雌雄不拘,体重为250~350g。将钓鱼线剪成长约50mm,并在18mm处作标记,酒精消毒后置于无菌生理盐水中备用。用水合氯醛(按350400mg/kg体重的剂量)或戊巴比妥钠(按50~60mg/kg体重的剂量)经腹腔注射麻醉。仰卧固定,剃除颈部毛发,手术区域皮肤消毒。颈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结扎、切断颈外动脉分支及颈总动脉分叉处小动脉,并游离颈外动脉主干,沿着颈内动脉暴露翼腭动脉,在颈外动脉残端放一丝线,使其呈一松结。在翼腭动脉起始部置一微动脉夹,同时夹闭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主干近端。在颈外动脉残端剪一小口,将制备好的栓线插入。此时将颈外动脉残端处丝线的松结拉紧,除去颈内动脉的动脉夹,继续将丝线沿着颈内动脉插入,直至感到有阻力,这时稍用力再插入1.0~1.5mm后有落空感即可抽出丝线并除去微动脉夹。栓线的直径及插入的深度根据动物的体重而定。手术后以脑电流(rCBF)及脑电图(EEG)幅度急剧下降为入选标准。整个手术过程保持体温在(37±1)℃。对照组手术步骤同上,但在用丝线沿颈内动脉插入后有阻力感时即停止并随即退出,结扎颈外动脉残端。 EEG的测量可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在大鼠的颅顶右侧皮下安置银丝电极测量,记录并测量即刻、15、30、45、60、75及90min EEG,缝合切口并行碘伏消毒后。再分别于24、48、72h后测实验组及对照组EEG的波幅。 (2)模型特点和比较医学 此实验方法由于采用刺穿大脑动脉(Willis)环的血管分叉处造成血管破裂,未打开颅腔,可真实地反映颅内出血(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的病理生理状态)。对照组和模型组动物的rCBF及EEG有显著差异,证明该实验动物模型真实可靠。且动物处死后头部行解剖学检查情况证实有陈旧性出血块包裹大脑动脉(Willis)环,脑前中动脉及基底动脉也有陈旧性出血块包裹。该模型可根据rCBF及EEG的急剧变化判断实验是否已刺破大脑动脉(Willis)环动脉管壁。线刺法制备的SAH模型对大鼠引起的创伤小,模拟SAH真实可靠,因此适用于SAH后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和药物疗效的观察。
|